再访浙江之一百四十一:湖州篇之七飞英公园与飞英塔
发布日期:2024-12-05 10:48 点击次数:160
苏轼在《墨妙亭记》中,率先讲到了此亭所处的料理:“熙宁四年十一月,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。其来岁二月,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,落拓派堂之东,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。”

接下来苏轼以高度概述的笔法,论说自东晋以来,湖州已是天府之国,尔后他夸奖孙莘老在责任之余,到处寻访洒落在郊野中的刻石:“当是时,朝廷方更化立法,使臣旁午,以为莘老当昼夜治书记,赴朝会,不可复雍容欢快照往事。而莘老益喜来宾,赋诗饮酒为乐,又以其余暇,收罗遗逸,得前东谈主赋数百篇,以为《吴兴新集》,其描写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坡野草之间者,又都集于此亭。是岁十二月,余以事至湖,而莘老求文为记”。

关于孙莘老征集古代刻石建亭保护之举,苏轼在《墨妙亭记》中发出了如斯慨叹:“或以谓余,凡有物必归于尽,而恃形以为固者,尤不可长,虽金石之坚,俄尔变坏。至于功名著作,其传世垂后,乃为差久;今乃于此托于彼,是久存者叛逆助于速坏。此既昔东谈主之感,而莘老又将深擔大屋以锢留之,推是意也,其无乃险些不知命也夫”。

天然天地之物都莫得什么耐久,苏轼也觉得,凡物有成必有坏,正如东谈主有生必有死,一样国度也有兴必有一火,可是要是接力地给赐与温雅,非论物体,东谈主生如祖国度,都能延迟命命。苏轼以此诠释我方嘉赞孙莘老的所为:“余以为,知命者必尽东谈主事,然后理足而无憾。物之有成必有坏,比喻东谈主之有生必有死,而国之有兴必有一火也。虽知其言,而君者之养身也,凡不错久生而缓死者,无不必其治国也,凡不错存救一火者无不为,至于无可怎样尔后已。此之谓知命。是亭之作否,殆无足争者,而其理不不错不辨”。

苏轼的这篇《墨妙亭记》,成为湖州当地文东谈主的自大。
今《墨妙亭》内,还陈设着元、明、清三朝的石刻13方,其中有东汉的“费氏三碑”:既《梁相费汛碑》、《堂邑令费凤碑》、《费凤别碑》,唐颜真卿书的《石柱记碑》、《射堂记碑》,赵梦頫的《胡笳十八拍石碑》、《妙严寺碑》,智永的《千子文碑》,曾巩的《墨妙亭碑》,元至正六年(1346年)赵孟頫之子赴雍所书的《湖州路重修府志记碑》等,均为艺术张含韵,这些碑刻有名海表里,享名于世。
